《好雨知时节》by 李好里那支木簪,藏着太多东西了
日期:2025-11-17 17:19
胡氏把木簪塞进李思雨手里的时候,指甲缝里还沾着路上的泥。这个细节我记了好久,翻书的时候特意停了停。
《好雨知时节》by 李好讲了这样一个穿成京城没落旁支小姐的李思雨,跟着被流放充军的父亲李存安一路去西北肃州当军户,靠着自己性子里的韧劲慢慢把日子过起来的故事。李思雨原来家里还算有点资产,父亲当着闲散差事,虽不是大富大贵,却也没受过苦,哪想到嫡支永安侯府站队错了被新皇清算,他们这些旁支也跟着遭殃,男丁戴枷充军,女眷徒步流放。
路上真的太惨了,好多人熬不住病亡,差人就随便埋了。李思雨自己也病得快不行,是胡氏偷偷用木簪里藏的银票贿赂差人,请了大夫才救回来。那支木簪看着普通,就是最常见的素面样式,谁能想到里面是空的,装着一家人最后的指望。李存安晚上卸了枷,坐在草堆上看着女儿,嘴上全是泡,他就这一儿一女,六岁的儿子李思贤倒还算结实,可小小年纪要走一千多里路,做父亲的只能干着急。
到了肃州被安置在半旧院子里,外面有衙役守着,想跑都跑不了。李思雨没像其他人那样哭丧着脸,她知道哭没用,先想着怎么活下去。后来她开始学着种田,这本小说里没写她一开始就多会,反倒是提了她跟着当地军户学种作物,手上磨出茧子也没停。
真正让日子有转机的是她买鸡仔那次,应该是小说里比较早的转折了。她用省下来的钱买了几只鸡仔,天天琢磨怎么喂才能下蛋,不光自己家吃,还能换点零碎东西。也就是这股实在劲,让林指挥使注意到了她。林指挥使是卫所里的长官,按理说和他们这些军户隔着老远,却偏偏看中了李思雨不抱怨、踏实过日子的品性。
再后来就是李存安带来消息,说自己可能能脱军户的籍了。军户在那个时候就是贱籍,不光自己要当兵,子孙后代都得接着当,一旦战事起来还得先去补兵源。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,李思雨正在给菜地浇水,手里的瓢都没放稳,就那么站着听父亲把话说完。这应该是第二个大转折了,脱籍就意味着他们一家人终于能摆脱流放犯的身份。
还有一次是差人来登记户籍,要核对各家男丁数目,李思雨特意把父亲和弟弟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,虽然还是粗布衣裳,却叠得整整齐齐。差人翻户籍册的时候,她就站在旁边,腰杆挺得笔直,不像其他家眷那样缩着肩膀。我重读这段的时候特意看了描写,她没说一句话,就只是站着,可感觉比说什么都有力量。
《好雨知时节》by 李好里没怎么写太戏剧化的冲突,大多是这些过日子的细节。比如李思雨怎么把野菜做得能下饭,怎么攒钱买农具,怎么和邻里处好关系。但就是这些细节让人觉得真实,她不是突然就成功的,是一步一步熬出来的。
小说完结的时候,李思雨已经在肃州扎下根了,家里的田地种得有声有色,父亲真的脱了军户的籍,弟弟也能跟着私塾先生认字了。结局里李思雨站在自己家的院子里,看着鸡群在篱笆边啄食,胡氏在屋檐下缝补衣服,阳光洒在地上,没有写什么大富大贵,却让人觉得安稳。
林指挥使后来好像调去别的卫所了,临走前给李思雨家送了些菜籽,说是新培育的品种,产量高。这个配角虽然出场不多,但确实帮了李思雨家不少忙。我倒是好奇那些一起流放来的同乡后来怎么样了,番外会不会写他们的情况?毕竟一开始一起住那个院子的人,后来就没怎么提了。
李思雨一直带着那支木簪,后来她自己用刻刀在簪子上刻了几道细纹,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。一开始那支簪子是母亲藏钱的工具,是应急的指望,后来成了她的念想。从京城来的时候,她可能还想着以前的日子,后来刻上细纹,就像是把新的生活刻进了这支簪子里,再也不是那个只会依靠家里的小姐了。
这本书里没提李思雨有没有成家,就写她和家人守着田地过日子。不过有个伏笔,说邻村有个懂农事的小伙子常来给她送新种子,不知道后续会不会详细写他们的往来?而且军户制度在当时的西北还有很多弊端,李思雨只是自己家过好了,其他军户的处境没怎么提,第二季会不会接着写她怎么帮衬更多人?
《好雨知时节》by 李好讲了这样一个穿成京城没落旁支小姐的李思雨,跟着被流放充军的父亲李存安一路去西北肃州当军户,靠着自己性子里的韧劲慢慢把日子过起来的故事。李思雨原来家里还算有点资产,父亲当着闲散差事,虽不是大富大贵,却也没受过苦,哪想到嫡支永安侯府站队错了被新皇清算,他们这些旁支也跟着遭殃,男丁戴枷充军,女眷徒步流放。
路上真的太惨了,好多人熬不住病亡,差人就随便埋了。李思雨自己也病得快不行,是胡氏偷偷用木簪里藏的银票贿赂差人,请了大夫才救回来。那支木簪看着普通,就是最常见的素面样式,谁能想到里面是空的,装着一家人最后的指望。李存安晚上卸了枷,坐在草堆上看着女儿,嘴上全是泡,他就这一儿一女,六岁的儿子李思贤倒还算结实,可小小年纪要走一千多里路,做父亲的只能干着急。
到了肃州被安置在半旧院子里,外面有衙役守着,想跑都跑不了。李思雨没像其他人那样哭丧着脸,她知道哭没用,先想着怎么活下去。后来她开始学着种田,这本小说里没写她一开始就多会,反倒是提了她跟着当地军户学种作物,手上磨出茧子也没停。
真正让日子有转机的是她买鸡仔那次,应该是小说里比较早的转折了。她用省下来的钱买了几只鸡仔,天天琢磨怎么喂才能下蛋,不光自己家吃,还能换点零碎东西。也就是这股实在劲,让林指挥使注意到了她。林指挥使是卫所里的长官,按理说和他们这些军户隔着老远,却偏偏看中了李思雨不抱怨、踏实过日子的品性。
再后来就是李存安带来消息,说自己可能能脱军户的籍了。军户在那个时候就是贱籍,不光自己要当兵,子孙后代都得接着当,一旦战事起来还得先去补兵源。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,李思雨正在给菜地浇水,手里的瓢都没放稳,就那么站着听父亲把话说完。这应该是第二个大转折了,脱籍就意味着他们一家人终于能摆脱流放犯的身份。
还有一次是差人来登记户籍,要核对各家男丁数目,李思雨特意把父亲和弟弟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,虽然还是粗布衣裳,却叠得整整齐齐。差人翻户籍册的时候,她就站在旁边,腰杆挺得笔直,不像其他家眷那样缩着肩膀。我重读这段的时候特意看了描写,她没说一句话,就只是站着,可感觉比说什么都有力量。
《好雨知时节》by 李好里没怎么写太戏剧化的冲突,大多是这些过日子的细节。比如李思雨怎么把野菜做得能下饭,怎么攒钱买农具,怎么和邻里处好关系。但就是这些细节让人觉得真实,她不是突然就成功的,是一步一步熬出来的。
小说完结的时候,李思雨已经在肃州扎下根了,家里的田地种得有声有色,父亲真的脱了军户的籍,弟弟也能跟着私塾先生认字了。结局里李思雨站在自己家的院子里,看着鸡群在篱笆边啄食,胡氏在屋檐下缝补衣服,阳光洒在地上,没有写什么大富大贵,却让人觉得安稳。
林指挥使后来好像调去别的卫所了,临走前给李思雨家送了些菜籽,说是新培育的品种,产量高。这个配角虽然出场不多,但确实帮了李思雨家不少忙。我倒是好奇那些一起流放来的同乡后来怎么样了,番外会不会写他们的情况?毕竟一开始一起住那个院子的人,后来就没怎么提了。
李思雨一直带着那支木簪,后来她自己用刻刀在簪子上刻了几道细纹,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。一开始那支簪子是母亲藏钱的工具,是应急的指望,后来成了她的念想。从京城来的时候,她可能还想着以前的日子,后来刻上细纹,就像是把新的生活刻进了这支簪子里,再也不是那个只会依靠家里的小姐了。
这本书里没提李思雨有没有成家,就写她和家人守着田地过日子。不过有个伏笔,说邻村有个懂农事的小伙子常来给她送新种子,不知道后续会不会详细写他们的往来?而且军户制度在当时的西北还有很多弊端,李思雨只是自己家过好了,其他军户的处境没怎么提,第二季会不会接着写她怎么帮衬更多人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