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or
生活

生活

437个讨论,2个关注

伦敦留学心理调适:应对孤独与压力的实战策略

日期:2025-10-12 16:48
去年冬天,我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:窗外下着雨,桌上一杯热茶,书摊开,猫在脚边打呼噜。配文是:“终于觉得,伦敦是我的家了。”
评论区一堆人说“氛围感拉满”“羡慕哭了”。可没人知道,就在一年前,我坐在另一间公寓的地板上,抱着手机给我妈打电话,哭着说:“妈,我想退学,我撑不下去了。”
不是学业太难,也不是钱不够,是那种从骨头里渗出来的孤独,像伦敦的雾,散不掉。
刚来的时候住的是Airbnb,一周一千多镑,就一间小屋,连灶台都没有。每天吃外卖,三餐都是薯条和咖喱。房间在三楼,没有电梯,每次搬快递都像打仗。最要命的是隔音,楼上半夜蹦迪,我只能戴着耳塞睡觉。
那会儿课业一忙,整个人就崩了。有一次小组 presentation 前夜,我一个人在图书馆改PPT到凌晨两点,走出图书馆时雨下得特别大,地铁也停了,我站在路边打不到车,浑身湿透,突然就蹲下来哭了。不是因为 presentation,是因为那一刻,我感觉在这座城市,没有人会关心我有没有淋雨。
后来实在扛不住,开始找长租的房子。这次学乖了,没乱签合同,先在SpareRoom上刷了一个星期,约了三个地方看房。有个中介想忽悠我租东伦敦一个老厂房改造的公寓,说是“工业风”,照片看着挺酷,结果实地一看,窗户对着垃圾站,晚上老鼠在墙外跑,果断拒绝。
最后定了现在这间——不是什么豪华公寓,是学生公寓The Lyra的一间单人studio,在Elephant & Castle,Zone 1,走路十分钟到KCL。月租1800镑,贵是贵了点,但包水电网络,有24小时安保,健身房和公共厨房都干净。最重要的是,楼下常有其他学生等电梯,慢慢就混熟了。有次我发烧,隔壁澳洲的 roommate 还给我送了药和汤。
住得安稳了,心情真的变了。我开始自己做饭,周末约楼里的朋友一起BBQ。公寓有个屋顶花园,春天的时候我们几个人在那儿晒太阳、聊天,第一次觉得,原来我也可以在这儿有“生活”。
我也开始逼自己走出舒适区。不是什么“社交达人计划”,就是很简单的事:每周去一次学校的心理健康讲座(其实是免费茶点+聊天),报名了摄影社的伦敦街头采风,甚至去超市打工了三个月。不是为了钱,是想每天必须和人说话。
最意外的是,打工时认识了一个波兰女孩,她也在读研,压力大到靠吃药睡觉。我们聊了一次又一次,后来干脆约着每周三晚上一起去跑步。她说:“我们不是在锻炼,是在逃命。” 我笑出眼泪。
现在回头看,那些最难熬的日子,其实都在教会我一件事: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住处,比什么都重要。你连睡都睡不好,饭都吃不上热的,再强的心理建设都是空的。
所以如果有人问我,在伦敦怎么应对孤独和压力?我不会讲大道理。我就问一句:你住得舒服吗?有没有一个能让你进门就松一口气的地方?
别省那个房租钱。伦敦公寓出租市场再乱,也要花时间找一个安全、干净、离学校近、能做饭的房子。那是你在异国他乡的“根据地”。根据地稳了,心才不会飘。
至于情绪,它会来,也会走。允许自己低落,但别一个人闷着。去学生中心拿一份免费的心理咨询手册,去中国学联的微信群问一声“有没有人想喝奶茶”,或者,就坐在Hyde Park的长椅上看人喂鸽子。
这座城市不会马上对你笑,但它一直在等你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。
我现在还是会想家,但不再哭了。因为我知道,我在伦敦,也有一个可以回头的地方。
—— 写于一个雨后的傍晚,茶喝完了,猫醒了,窗外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
0
2025-10-12 16:48

0 个评论